发布日期:
2024-06-25
字号
慈海教育:伤寒大家刘渡舟说经典名方-温经汤

  温经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 -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15g、人参10-15g、阿胶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甘草3-6g。水煎二次,温服,每日二次。

  【来源出处】来源于《金匮要略》。

  温经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妇人疾病的一张名方。是由吴茱萸、当归、芎䓖、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十二味药物所组成。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又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

  这个方子治疗冲任虚损、月经不调,或多不断,或崩中去血,以及半产瘀血停留,少腹急痛,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久不受孕等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历代医家,多认为这个方子为温暖经寒而设,至于“瘀血停留”的病机,也认为寒邪客于胞宫,经血为之瘀滞所致。为此,沈金鳌就有“但此温剂,内冷者宜”的论断。看来,认为温经汤是以热治寒的方子,已成为天经地义,似无可非议。然而,我认为尚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愿藉此机会和同志们共同探讨,以恢复温经汤的本义。个人认为温经汤的“温”,不应该当“热”字讲,应该当“和”字讲。就是说温经汤应该是温和经水的方子。为什么不作“热”解,而作“和”解?是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的。考《素问·离合真邪论》说: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它说明了经水在温和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由此可见,张仲景取义于《内经》而名曰温经汤,自非仅是以热治寒而了事,应该说它有反映生理和治疗的双重意义在内。

  

  下面分两个问题,加以阐述:1、温经汤证的病机妇人的月经疾患,多与冲任二脉不调有关。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任调和,则经水自利,而无复可言。如果寒暖失常,气血乖戾,而使任冲不调,则可发生月经方面的疾患。另外,肝经绕阴器而抵少腹,而与妇女生殖器官发生密切的关系。况且,肝能藏血,而气主疏泄,故有肝为妇女之先天的说法,反映了肝对妇女经水的影响是非凡的。然肝与胆配,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这是由于厥阴肝多血而少气,少阳胆则又多气而少血。所以,肝胆阴阳表里以达成气血不偏,而各得其所,以为生理之常。《难经·二十二难》说: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它说的“气主煦之”,煦,以温为义;“血主濡之”,濡,则以润为主。若结合肝胆而言,肝多血而能润,胆多气而能煦,如此,则经水调和,而何病之有?所以说,温经汤的作用,关键有气煦、血濡之效,而治妇女半产漏下等证如神。如果我们不从气血两方面的作用加以考虑,而单纯强调它的气煦为阳一面,则必失掉了血濡为阴的另一面。这样,对于治疗手掌烦热和唇口干燥等证,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严格地讲,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烁金为能事,两方的特点不同,所以证候亦各有所异。2、从药物结构进行分析温经汤的吴萸、桂枝、生姜以温寒通气为主;而阿胶、麦冬、丹皮、当归、芎䓖、芍药以润燥补血为主;人参、甘草则甘温以扶正;半夏则调和阴阳,和胃而致津。此方集温、润不同之药,而能阴阳兼顾,故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者行而下者断,务使气血温和,任冲得养,肝胆得润,为制方之宗旨。若局于以热治寒的一角,则以上诸义皆失。为了理论结合实践,兹举病例一则,以供参考:

  芦某某,女,40岁,湖北潜江县人。

  主诉:月经淋漓不止,经中挟有血块,色暗而少腹冷痛,兼有白带,腰腿发酸,周身无力,手心发热,而唇口干燥。

  视其面黄白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切其脉则沉弦而无力。

  辨证:此证为肝胆气不煦而血不濡,任冲失禀,则淋漓为病;少腹冷痛为寒,而手心发热,唇口干燥又为血虚不濡之候,面色黄白,知气血皆虚;脉沉弦无力,胞宫定有虚寒无疑。

  证情如温经汤,治当温经止漏,和血益气。

  处方:吴茱萸9克,川芎9克,白芍9克,当归9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阿胶(烊)9克,丹皮9克,麦冬30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桂枝9克。

  服此方见效。服至六剂,月经即止,手心不热,唇口不燥,惟白带仍多。

  转方补脾运湿,滋血调肝,方用当归芍药散:

  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6克,白术2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

  服至三剂,而带下已愈,此病全瘳。

  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凡用温经汤,必须重用麦冬以滋肺胃津液,又能通心脉而益荣;又可监吴萸、桂枝之温燥以免耗阴,而避药后的头晕、咽干、心烦等副作用。

  方中的人参,一般多以党参代用,若气血虚极,仍以人参为有效。亦不可不知。方中的吴茱萸为苦辛大热之品,南人和青年妇女用量应酌减,以免发生眩瞑等症。

  【经验参考】

  《金匮要略》有关温经汤的条文为“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从“妇人年五十所”来看,本条文所述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部分妇女在此期可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候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本病与雌激素水平低落和身体衰老有关。“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少腹里急,腹满”可能为生殖系统萎缩,导致的生殖道和下尿道的感染症状。更年期也可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表现为下血数十日不止。“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这只是一种病机的推测。不排除其中有“半产”的病例,但温经汤证的瘀血在少腹不一定能触到实质性包块。如果把瘀血分为虚实的话,那么,本方所主就是瘀血的虚证。

  关于温经汤的方义,刘渡舟先生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温经汤的“温”不应该当“热”字讲,应该当“和”字讲。就是说温经汤应该是温和经水的方子。为什么不作“热”解,而作“和”解? 是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的。考《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座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它说明了经水在温和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所以说,温经汤的作用关键在气煦、血濡之效,而治妇女半产漏下等证如神。如果我们不从气血两方面的作用加以考虑,而单纯的强调它的气煦为阳一面.则必失掉了血濡为阴的另一面。这样,对于治疗手掌烦热和唇口干燥等证,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严格地讲,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为能事,两方的特点不同,所以证候亦各有所异(《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编者认为,刘氏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温经汤的制方立意是很有帮助的。胡希恕先生则认为,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即可不误(《经方传真》)。其实,本方又何尝不含有桂枝汤、桂枝茯苓丸、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痕迹。结合这些方剂来理解本方,无疑是有裨益的。比如,本方证的瘀血证可以看作桂枝茯苓丸证之轻者,故去桃仁;月水过多,此胶艾汤证也;唇口干燥乃麦门冬汤证也;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此又是“内有久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