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
2024-07-30
字号
慈海教育:学习中医,不仅是考证,更是打开全新认知探索中医世界

  今天我们就浅聊一下中医学习和中医考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考证与学习:

  首先,考证和会看病之间不划等号。狭隘意义的中医学习却能和考证划等号。

  这个中医学习,就是指为了考证而学考试考核的知识。所以说是狭隘的中医学习。

  为了考试拿证的学习,是以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为范围进行的学习。就是我们常说的《中基》《中诊》《方剂学》等九样课本内容。

  我国实行的是执业医师注册制度,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的。尤其是在2017年《中医药法》颁布实施之后,对行医资格的控制是更加严格了。所以,要想行医,别管是“科班”还是民间有一技之长的,还是自学的,都得通过合理合法的中医各个级别的考试考核,进而拿到执业医师的执照。

  在过去一名优秀的中医师需要学习的东西和内容要远大于这些规定教材中的内容。

  并且要真的想要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医师,我指的是能为人看病,能真的解决问题,这其中要学的可不是书本中这么简单的内容。

  2、学中医需要学习传统文化 :

  我们常说中医包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黄帝内经》要求习医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就说明了医之大者需要学习和精通的东西,包含了天文、地理,还有人事方面的事情。

  说白了就是经史子集中属于“子部”的文化内容。

  《难经》第六十一难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有诸于内,必形于外。这个望不仅是观察气色、水液、大小二便等,还囊括了面部十二宫和手掌的大小、形状、纹路、色泽等。还有就是内观。通过内观,直接看到内部的病灶。

  闻除了闻气味之外,还有听说话的声音辨病灶。五脏心肝脾肺肾是有对应的宫商角羽徵五音的。通过说话的声音准确辨别问题,这就是“圣”。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3、学习黄帝内经的乐趣:

  《内经六元正纪大论》有言:“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这其实是在说五运六气中的司天和在泉。

  那么五运六气到底是什么,如何去计算,没有点传统文化基础的人是搞不明白的。主气如何计算,客气如何计算,主气为什么寅卯是厥阴风气,客气中寅却成为了少阳相火,卯是阳明燥金等等。

  这是传统中医学中非常精华的内容。这就是使很多人痴迷中医的原因。我们的老祖宗远比我们智慧的多,他们在远古时代能发现宇宙的“道”,进而和人体契合,从而找出更多天体运行、五运六气等对健康影响的规律,这难道不更让我们向往古人的智慧吗?

  黄帝内经中说,法于阴阳,合于术数。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里提到精究方术和孔子说的宿尚方术。可见,传统文化中的术数对中医的影响。或者说,精通传统术数,对于更深入的学习中医大有裨益。

  明朝的《太素脉秘诀》一书中,说明了人的脉搏变化与五行八卦、河图洛书之理相通。医易同源、医道同源之说得以佐证。

  其实学习中医很有意思。他是对人体奥秘的深入探索,更是对洪荒宇宙的认知过程。

  4、躬身学习华夏文明集大成者:

  吾辈在学习中医考证知识的过程中,也能探下身子,深入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去坚定中医学习的决心,去更加热爱这个华夏文明中的瑰宝。

  最后,特把仲景先师在《伤寒论》序言中的内容贴在文后,共勉,以警示我们检视我们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心态。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憃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