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来源 | 中国中医药报
痤疮是一种高发且普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油脂分泌旺盛的地方,如面部、头皮、前胸、后背等区域,并累及毛囊皮脂腺,中医称之为“面皶”“面疱”“粉刺”“肺风粉刺”等。它多发生于青春期,也见于成年人,甚至伴随人直至中年。痤疮反复,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和心理。发生痤疮的原因非常复杂,西医认为是由于皮脂分泌旺盛、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激素水平异常以及不规律作息、不规律饮食、情绪异常、环境异常所引起。中医治疗痤疮历史悠久,认为其病因病机不尽相同,包括外感风寒、阳气内郁,饮食不节、脾胃湿热,肺经血热郁滞等。
对于痤疮的治疗,西医治疗手段为抑菌消炎,淡化痘印,修复皮肤。常用药物有维A酸乳膏、阿达帕林凝胶、激素类药物以及外用抗生素等。中医在治疗中多选用清热解毒、凉血泻火、清热燥湿的药物。
痤疮属于中医疮疡的范畴,根据表现不同,分为阴疮、阳疮。痤疮最常见的病因是热毒,湿热郁滞体表,重浊难除,湿热体质人群易发病,热为阳邪,易袭阳位,所以常以面部为主。中医又认为湿与脾、三焦有关,脾主运化水湿,脾不运化则水湿内停,三焦是气化及水液的通道,三焦不通则水湿不行。因此治疗痤疮可以从“外散表,内运脾,开三焦”的思路入手,切不可只用寒凉之品。如属于阴证、病程较长的痤疮,一味地用寒凉药清热则易伤及脾胃,也不能从根本上祛除湿邪,临床上收效甚微,易复发。一些顽固性痤疮患者,常规治法不易取效,患者久病虚寒,气化无力,或寒凝血瘀,经络阻滞,常规治法或许在一开始有效,久服则会疗效不佳。当常规治法难以收功时,可考虑使用阳和汤。现将笔者用阳和汤治疗痤疮验案一则整理分享如下。
任某,男,21岁,2023年5月6日就诊。面部痤疮2年余。刻下:面部较多痤疮,伴暗紫色痘疤,触之不痛不痒,无白色汁液流出。面色暗黄无光泽,背部可见较多暗红色斑点,手脚冰冷,大便不成形,小便清长。舌淡暗,苔腻,脉沉细。
诊断:肺风粉刺(寒凝痰瘀证)。
治法:温阳祛寒散结。
处方:制附子12g,熟地黄15g,细辛3g,炙甘草12g,生姜6g,大枣6g,蜜麻黄3g,鹿角胶3g,炮姜15g,肉桂6g,炒芥子3g,苦杏仁9g,陈皮10g,砂仁6g,人参3g,黄芩6g,郁金6g。6剂,颗粒剂,水冲服,日1剂,早晚分服。
5月12日二诊:面部痤疮颜色变淡,未见新发痤疮,后背部斑点颜色变淡,守原方加减,定期复诊。
3个月后痤疮大面积消退,面色转为红润有光泽,四肢温暖,纳眠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按 阳和汤为温里剂,可温阳补血、散寒通滞,方中重用熟地黄滋补阴血、填精益髓,配以鹿角胶补肾助阳,两者合用,温阳养血,共为君药。佐以麻黄宣通经络,与其他药配伍,开腠理,散寒结,引阳气由里达表,通行周身。全方补血与温阳并用,化痰与通络并行,益精气,扶阳气,化寒凝。
笔者认为,临床治疗痤疮时一定要分清阴阳,不可忽视阴证的痤疮而只用清热药,这样只会南辕北辙。